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從4月23日開始,楊凌數科位于榆林地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地區和內蒙古通遼地區等全國各地的種植基地已全面啟動春耕春播工作,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此次春播精心準備、周密部署,以播種優質玉米和優質大豆為主,全面把控土地、品種、物資、耕種等各環節技術要點,并全力突出科技化種植、數字化管理,充分發揮數字農服產業專精特新示范引領作用,切實讓種植更高效、讓糧食更高產、讓農業更智慧。
規模化流轉種植,讓“小田變大田”
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依托自身經營隊伍和合作平臺,集中資源力量和先進要素打造東北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種植區域,在省內武功、楊凌示范區、榆林及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規模化開展流轉土地,集中接收高標準農田、基本農田以及部分小農戶不愿種、種不好和撂荒的土地并實行集約化科學化種植管理,讓耕地都種上糧食,讓高標準農田種出高產糧,切實端穩糧食“飯碗”。
科學化試驗示范,讓“耕地變沃土”
緊密銜接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各種植基地全方位開展科學示范試驗,取得數字化農業種植系統V1.0、智能玉米種植管理軟件 V1.0、基于大數據的大田玉米病害識別小程序軟件V1.0等14項國家計算機軟著。在榆林地區開展了玉米單產提升試驗示范和玉米微生物菌肥試驗示范,聚焦玉米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領域和土壤板結、地下水污染及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等實際問題,選育推廣耐密植、抗倒伏、宜機收高產品種,推廣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促進單產穩定可持續提升。在楊凌示范區開展冬小麥Fe肥田間噴施增產增效試驗,過螯合態Fe肥科學施用增強冬小麥葉綠素合成能力與抗逆性,最終實現增產增效。在黑龍江和內蒙古地區分別推廣應用精準施肥、寬窄密植、科學防控等種植技術和大壟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增施有機肥等種植技術,大力實施糧食單產提升行動,為大田種植提供科技支撐,充分挖出土壤的最大潛力。
數字化實用技術應用,讓“技能變智能”
楊凌數科認真落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播種及土地勘察等作業中全面采用精準導航、精準播種以及衛星遙感等新質化技術手段,播種作業軌跡直線度偏差精準到厘米級,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播種精準度。同時在部分地塊試點應用自動駕駛無人農機,自主掉頭拐彎,自主繞障、自主開展厘米級精度作業,減少作業人員數量,實現一人對多機管理,讓農業種植更安全、更精準、更省錢、更高效。
數字化轉型升級,讓“農業變產業”
依托楊凌示范區旱作農業科技資源和數字經濟產業基礎,建設旱區數字農業綜合運營服務平臺,聯合中科院所屬中科原動力,開展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研發,致力打造楊凌智慧農場示范名片,探索可復制、易推廣的耕、種、管、收全程智慧化、無人或少人化作業的4.0版智慧農業模式,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助力旱區數字農業轉型升級和智慧農業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和服務,全力構建集數字農服、科技創新等為一體的數字農業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