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 “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喜溫暖濕潤、耐弱光等特點,在秦嶺、巴山之間的丘陵、山區廣泛分布,因其“長相”丑陋而被戲稱為“鬼腦殼”。魔芋經加工后具有食用、保健和工業等利用價值,已成為陜西安康山區以及云貴川等魔芋主產區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這塊地有50畝,種的是今年引進的魔芋雜交新品種,我們按照陜西糧農集團帶來的技術專家方法開展種植管理,現在長勢非常好,依據我多年種植經驗算,收益肯定要比旁邊這幾塊田的多出好幾萬元……”說起種魔芋,作為老芋農的安康嵐皋縣立新魔芋合作社的王永成因種魔芋技術好在當地很有權威性,今年他所種植的魔芋比往年要好,其關鍵在于產量高的魔芋品種、專業強的技術指導和不用愁銷路。
距離陜西嵐皋縣1000公里外的云南省宣威市灰硐村產業園區內,來自貴州的51歲工人老孫表示,“今年和前三個年頭一樣,提前一個禮拜我就到廠子了,很辛苦但是工資有保障,還學到了技術,生產季過了我還能回老家種魔芋,準備再承包20畝地,靠著這個產業我能養活好全家老小7口人。”
“務工+種魔芋”讓老徐一家從溫飽到小康,像他這樣的芋農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陜西糧農集團所屬企業陜西安康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康魔芋公司”)成立至今已帶動安康、宣威等云貴川陜4地區60余個合作社約1000余農戶發展魔芋產業,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0余人,直接和間接提高當地群眾年均受益近10000元。
眾所周知,魔芋產業鏈因涉及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到產品研發多個環節,資金投入量大、耗時較長、生產成本也較高且多數民營企業在發展魔芋產業顧慮較多,這些都不同程度制約產業魔芋可持續發展。
為助力做好鄉村振興,兜牢山區群眾發展底線。陜西糧農集團作為省屬國資企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對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的影響力、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持“以糧為基、農食并重”發展戰略,2020年與安康市委、市政府積極合作,瞄準當地五大重點特色農業產業之一“魔芋”,并在魔芋主產區恒口示范區成立安康魔芋公司,致力打造秦巴片區魔芋良種繁育和全國魔芋科研、加工、交易示范企業,將安康魔芋產業打造成“中國硒谷”的標志性產業的戰略定位,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踐行國企擔當。如今,經過3年產業鏈延伸和發展,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已達1.04億元,利潤401.05萬元。
金秋九月,暑氣未消。在陜西糧農魔芋種芋基地開展種植技術指導的二級研究員崔鳴的身影時常活躍在魔芋地里,他常給管護工人說:“咱們種植的珠芽魔芋品種喜陰、喜水,當前正處于魔芋生長膨大的關鍵期,一定要保證土壤濕潤、防止太陽暴曬。”
安康雖是全國四大魔芋優生區之一,但秦巴地區魔芋規模化種植還處在初級階段,主要是由于秦巴地區傳統魔芋品種抗病性較差,從產量上顯現出發展動力不足。
理順這一制約發展關系后,安康魔芋公司聘請魔芋行業技術專家,借鑒同行業好經驗、好做法,結合秦巴山區地理、環境等要素,自2022年以來,先后引進魔芋新品種“鄂魔1號”和魔芋新品系珠芽魔芋、雜交魔芋開展400米—800米海拔雜交試驗和品種選育,通過設施栽培、搭建遮陽設施、鋪設水肥一體化技術設備,有效防止魔芋病害發生。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安康發展種植基地3處,魔芋種植面積達630畝,直接和間接帶動當地群眾發展魔芋產業、增收致富20余家,經過不懈努力,已選育出一個抗病性較好、產量高的魔芋新品種,將申報新品種認定,有望為秦巴山區魔芋規模化種植奠定種質資源基礎。
種植魔芋經濟效益好,但種植成本也不低,如果銷路不暢,對農戶來說最為關鍵。如何解決好供需關系,針對這一產業壁壘,安康魔芋公司發揮國企資源優勢,在服務好陜西地區外,還將發展的產業鏈延伸至云貴川三個省的的全國魔芋主產區。
2021年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安康魔芋公司在云南宣威市建立魔芋加工工廠,魔芋粉年加工產能達2000噸以上,位居全國魔芋加工行業前三,自動化水平屬行業領先。加工工廠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周邊農戶的銷路問題,但輻射帶動面和助農力度還遠遠不夠,對此,安康魔芋公司又在工廠周邊地區提點布局魔芋代加工點、鮮芋代收點,并保障農戶和代工企業收益。2023年通過代工布局等方式生產魔芋粉1376.36噸,2024年上半年生產魔芋粉640.34噸,按照生產量測算,可帶動魔芋種植面積達7000畝以上,惠及當地群眾發展魔芋種植近百家。
今年以來,安康魔芋公司對標“三個年”活動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高質量項目實施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強強聯手,合作研究出魔芋膠柔性加工生產技術,該技術成果指標目前在國內均為首例,對標國內前5位企業技術指標均大幅領先,對實現魔芋深加工技術進步具有長期重大價值。
目前,在安康魔芋公司高效運行下,魔芋不僅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走出陜西、面向全國,還將安康的魔芋粉等主要產品帶出國門、銷往東南亞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實現出口零突破,2024年已實現外貿收入117.4萬元人民幣,實現了助農惠民和以魔芋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目標。(來源:西部網 通訊員 黃立 董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