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西安5月3日電(記者張思潔、趙英博)暮春已至,初夏將近。秦嶺腳下,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的秦豐種業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的育種田里,青綠色的麥穗隨風搖擺。走近看,幾名身穿白大褂、頭戴草帽的年輕人正埋身于麥田,拿著剪刀和鑷子小心翼翼地為小麥“做手術”。
撥開母本麥穗的“外衣”,用鑷子輕輕夾出針尖細的雄蕊,外側裹上保護袋。剪開父本小麥上每一個小穗的頂端,倒放在此前去雄后的母本上,輕輕撥弄幾下,待花粉散開后扎緊保護袋,標記序號,小麥雜交育種的關鍵一步——去雄授粉就完成了。
今年29歲的聶星出生于一個農村家庭。“小時候家里務農,所以萌發了想要學農業的念頭,用技術讓爸媽種地更省力。”他說。
去雄授粉工作從每天早上八點半開始,到下午六點天氣轉涼,花藥不再散粉后結束。從四月中下旬開始,科研人員要在試驗田里連續工作近20天。
1988年出生的王軒如今是秦豐種業種子科學研究院生物技術研發組負責人。據他介紹,育種時首先要挑選出具有高產、抗倒伏、抗病性強等目標性狀的小麥品種,作為父本和母本進行雜交,隨后用六至七年不斷篩選出性狀優良、表現穩定的品種,再進行五年左右的區域試驗。只有通過試驗的品種才能獲得審定證書,種子才能被送到農戶的手里。
科研人員在試驗田中工作。新華社記者 趙英博 攝
新鮮血液的注入也為傳統育種工作按下了“加速鍵”。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技術大大縮短了育種年限,也讓品種改良和培育變得更加精準、高效。“種業的含‘新’量不斷提高,也隨之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激發了大家的科研熱情。”王軒說。
“很多人都好奇育種要做什么,我就把大家的日常工作拍下來,配上簡短的介紹,傳到社交平臺上,向大家展示育種有趣、有意義的一面,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加入我們。”她說。